气候状况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5-10 09:19:00
  • 浏览:0
  • 文章来源: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
  • 250


【气候】常年气候。湖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冬冷夏热,春暖秋爽,雨热同季,时空不均。年平均气温16.7℃,1月最冷,大部地区平均气温3℃~5℃;7月最热,大部地区平均气温26℃~29.5℃。年平均降水量1200.7毫米,呈由南向北递减式分布,鄂西南大部、鄂东南最多达1300~1690毫米,鄂西北最少为770~935毫米。降水量年际变化大,最多年(2020年,1708毫米)降水量约为最少年(1966年,815毫米)的2倍;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,夏季多,冬季少,主要集中在5—9月。梅雨期(6月中旬至7月中旬)雨量最多、强度最大。年平均日照时数1050~2075小时,自南向北增加。年平均无霜期为220~310天。

2022年气候。2021/2022年冬季前暖后冷;春季气温变化剧烈,低温冻害明显;夏季平均气温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排历史同期首位;秋季气温明显偏高;入春提前,入夏、入秋、入冬均推迟。冬季雨(雪)过程频繁;春季区域性暴雨发生早,强度大,强对流天气多发,多地大风突破极值;夏季降水持续偏少,出现大范围气象干旱,梅雨期局地降水强度大;秋季降水持续偏少,旱情呈波动发展特征。综合评估2022年气候年景等级为差。

气温。2022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7.7℃,较常年偏高1℃,排1961年以来首位。各地年平均气温13.6(神农架)~19.2℃(赤壁),其中西部高山、半高山地区13.6~16℃,鄂东南大部、江汉平原南部18~19.2℃,其他地区16~18℃;与常年相比,各地偏高0.2~1.5℃;全省3/4县(市)排1961年以来首位。9月30日—10月3日,73个县(市)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、48县(市)最低气温均突破或追平10月纪录。全省大部于2月26日入春,较常年(3月9日)偏早11天;5月22日入夏,较常年(5月19日)偏晚3天;10月5日入秋,较常年(9月22日)偏晚13天;11月29日入冬,较常年(11月22日)偏晚7天。

降水。2022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984.8毫米,较常年偏少近2成。各地年降水量544.8(房县)~1284.1毫米(通城),其中鄂西北大部、鄂东北局部544.8~900毫米,其他大部900~1284.1毫米;与常年相比,全省大部偏少1~4成,偏少2成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鄂西南西部、鄂西北西部和东北部、江汉平原东南部、鄂东南大部。春季偏多,冬、夏、秋季偏少。春季降水整体偏多近2成,其中3月异常偏多1.3倍;夏季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,其中8月偏少达8成,为历史同期最少;秋季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,其中9月偏少8成,排历史同期倒数第4位。年内共出现12场区域性强降水过程。年降水日数115天,较常年偏少14天。全省平均暴雨日数(≥50毫米)3.4天,较常年偏少0.4天。

日照。2022年全省平均日照时数1794.8小时,较常年偏多127.6小时。各地年日照时数1175.8(咸丰)~2106.3(新洲)小时,其中鄂东北、鄂东南北部、江汉平原中北部、鄂西北部分地区1900~2106.3小时,鄂西南大部、鄂西北局部1175.8~1600小时,其他地区1600~1900小时。与常年相比,除洪湖、鄂州、黄冈、麻城、京山以及鄂西北北部部分地区偏少42~309小时外,其他大部偏多2~390小时。除冬季外,春、夏、秋季日照持续偏多。

2022年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。冬季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寡照天气。1月20日—2月19日,全省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寡照天气。期间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.6℃;平均降水量异常偏多1倍,居历史同期第3位;平均雨日16天,偏多6.5天,居历史同期第4位;平均日照时数偏少73.6小时,排历史同期倒数第1位。持续低温阴雨雪寡照对农业、人体健康和交通出行造成一定影响。

春秋季冷空气过程较多。春秋季共出现9次冷空气过程,气温变幅大。其中3月17—19日强冷空气和20—23日倒春寒、11月29日—12月1日强寒潮过程影响最为严重。3月17—19日全省出现寒潮,20—23日出现50县(市)轻度、9县(市)中度倒春寒天气;西部中高山地区出现冻雨、降雪,武当山积雪深度达15厘米。11月29日—12月1日全省出现11月综合强度排第3位的寒潮过程,大部地区最低气温48小时降幅达11~15℃,12月1日全省平均最低气温仅-0.7℃;大部地区出现下半年首次降雪,其中鄂东南南部累计雨雪量60~86毫米。冷空气过程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冻害,给多地农林业、基础设施、人体健康等造成影响。

区域性暴雨造成局地洪涝灾害。2022年全省春、夏季共出现11场区域性强降水,其中3月16—17日、6月26—28日两次过程影响最大。3月16—17日出现1961年以来3月最强过程,强降水中心位于鄂西南至鄂东北一线,共出现37个县(市)暴雨、1个县(市)大暴雨。6月26—28日鄂西、江汉平原北部、鄂东中北部共出现24个县(市)暴雨、3个县(市)大暴雨。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等级为强(Ⅱ级),导致局地出现洪涝,农作物、房屋、道路等设施受损。

盛夏高温综合强度历史最强。7月30日—8月27日出现全省性持续高温天气过程,36个县(市)最高气温、38个县(市)平均气温、28个县(市)最低气温突破或追平建站以来最高纪录;日最高气温≥35℃范围达100%,≥37℃范围达98.7%,≥40℃范围达60.5%,均创历史新高;40县(市)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纪录。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,给全省多地农业、能源、人体健康等造成不利影响。

伏秋冬连旱综合强度历史最强。7月9日—12月31日,全省平均降水量256.9毫米,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,发生严重伏秋冬连旱。干旱范围覆盖全省,其中特旱等级的最大发生范围达69.7%,重旱及以上等级最大发生范围达92.1%,干旱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。干旱呈波动发展特征,在10月上旬和11月上旬末出现两次峰值,截至12月31日,鄂西南南部和江汉平原西部仍为重度气象干旱。

冬季持续性大范围雾、霾,影响交通。1月10—20日全省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雾、霾过程。11—12日大雾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,其中12日近8成县(市)出现浓雾或强浓雾;17—19日大雾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大部、鄂西和鄂东部分地区,雾范围逐日增大;13—18日连续6天超50%县(市)出现霾。雾、霾过程给交通运输、市民出行造成不利影响。


上一篇文章:正在加载……
下一篇文章:正在加载……